诗词原文
江亭晚望
唐·白居易
凭栏望远思绵绵,春入江亭夜未眠。
机忘已信眠鸥熟,绶解那劳醉尉怜。
风转暮云舒窈窕,水摇寒月碎漪涟。
谁能乘兴同来往,一棹烟波共钓船。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我倚靠在栏杆上远望,思绪绵绵不断,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进入了江边的亭子,而我却依然夜不能寐,鸥鸟因为忘却了机心而安心地熟睡,我解下官印又哪里需要醉尉的怜悯呢?晚风轻轻吹拂,使傍晚的云彩舒展得更加窈窕多姿,寒冷的月光在水面上摇曳,碎成了层层涟漪,又有谁能乘着兴致与我一同前来,在这烟波浩渺中共享一叶钓船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亭晚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机忘已信眠鸥熟”一句,借鸥鸟忘却机心而熟睡,暗喻自己渴望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绶解那劳醉尉怜”一句,则通过解下官印、无需醉尉怜悯的表述,表达了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江亭晚望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如“风转暮云舒窈窕,水摇寒月碎漪涟”,又有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厌倦,如“机忘已信眠鸥熟,绶解那劳醉尉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平易近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官场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在江亭晚望的时刻,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美好,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深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