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桡信水知何处,蜡屐穿林亦偶然。的释义

小编6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韦庄

兰桡信水知何处,蜡屐穿林亦偶然。

一路寒山万木秋,野人篱落见孤烟。

轻风落日斜桥畔,多少游人不记年。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难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乾宁元年(894年),再试及第,授校书郎,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前蜀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晚年致仕,寓居成都,病逝于花林坊。

作者简介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兰舟随意飘荡不知驶向何方,穿着蜡封的鞋子偶然间穿过树林,一路上都是寒山与万木凋零的秋景,在野人的篱笆院落旁看到了孤烟升起,轻风伴随着落日斜照在桥畔,多少游人在这里忘却了岁月的流逝。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首联“兰桡信水知何处,蜡屐穿林亦偶然”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随兴所至的心态,兰舟随意飘荡,蜡屐穿林也是偶然之举,颔联“一路寒山万木秋,野人篱落见孤烟”则描绘了山间秋日的萧瑟景象,以及野人生活的孤寂与宁静,颈联“轻风落日斜桥畔”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的氛围,而“多少游人不记年”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秋日风光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运用“兰桡”、“蜡屐”等意象,表达了自己随遇而安、随兴所至的生活态度,通过“寒山”、“万木秋”、“孤烟”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颈联的“轻风落日斜桥畔”一句,更是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尾联的“多少游人不记年”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韦庄晚年寓居成都时期,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动荡和五代十国的纷争,晚年寓居成都时,他或许在游览山间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诗篇,在诗中,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随兴所至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