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祭卧翁》
朝代:宋代
作者:李觏
卧翁之墓侧,抚翁墓之土黄。
往事如烟散,悲思犹自长。
松风鸣涧壑,草色映斜阳。
独倚荒坟外,心随逝水茫。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祖籍福建长乐,李觏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均有涉猎,且多有建树,他一生以兴学育人为己任,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译文:
我站在卧翁的墓旁,抚摸着墓上泛黄的泥土,过去的往事如同烟雾一般消散,但我的悲伤思绪却仍然绵长,松树在山谷间随风摇曳,发出阵阵声响,草色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青翠,我独自倚靠在荒坟之外,心中随着流逝的河水而茫然无措。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站在卧翁墓前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诗中“卧翁”可能是诗人的某位好友或师长,诗人通过抚摸墓土、回忆往事、感受自然景色等细节,展现了内心的悲伤和迷茫。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悲伤和怀念的氛围中,诗中“往事如烟散,悲思犹自长”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往事的消散,又突出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思,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来烘托情感,如“松风鸣涧壑,草色映斜阳”等句,既描绘了墓地的荒凉和寂静,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卧翁可能是诗人的某位亲密好友或师长,他的离世给诗人带来了深深的打击和无尽的哀思,诗人通过这首诗来寄托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在宋代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对于友情、生命和死亡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