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乘槎误觅支机石,杖策新成出岫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加入了“乘槎误觅支机石,杖策新成出岫云”两句,而原诗的后两句仍保留,这样的改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仅是为了满足题目需求。)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应举,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主簿,工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其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炼字炼句,有《贾长江集》。
译文
我乘着木筏,误打误撞地寻找着传说中的支机石,手持新制的竹杖,踏着刚刚从山间飘出的云雾前行,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中,但云雾缭绕,不知道他具体在哪里。
释义
“乘槎误觅支机石”一句,借用了古代神话中乘槎上天的故事,以及支机石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探寻仙境的向往,但又因“误觅”而带有一种迷茫和失落感。“杖策新成出岫云”则描绘了诗人手持新杖,踏着云雾出山的情景,既有一种超脱世俗的飘逸,又暗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寻访隐者而不得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前两句“乘槎误觅支机石,杖策新成出岫云”以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背景,营造了一种神秘而超脱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诗人的寻觅和失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贾岛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追求有关,贾岛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这使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和逃避的情绪,他又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寻访隐者而不得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士人阶层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