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从今日求闻过,故说当年是昨非。的释义

春秋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慷慨独悲歌,钟期谁与听?

欲从今日求闻过,故说当年是昨非。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

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作品平淡自然,于平淡中又寓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慷慨悲歌,怅恨不已,知音难觅,有谁理解自己呢?我打算从今天起改正错误,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所以说过去的错误都是今天的教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思考,欲从今日求闻过,故说当年是昨非”一句,体现了诗人勇于自我反省,决心从今天起改正错误,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人生无根蒂”起笔,慨叹人生之无常,寓含一种人生飘忽的深沉感喟,接着四句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人生飘泊不定、变幻无常的特点,随后诗人提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命题,把个体生命融入宇宙大生命,表达了诗人朴素、平等的生命观,接着诗人由感慨人生无常转到日常饮酒行乐,再到感慨时光易逝,最后以“欲从今日求闻过,故说当年是昨非”作结,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反省、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晚年时期,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他早年曾几度出仕,但终因不满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而辞官归隐,晚年时期,他过着隐居生活,以诗酒自娱,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