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中孤烛暗,窗外数萤流。全诗是什么?

梦梦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有怀

唐·杜牧

坐中孤烛暗,窗外数萤流。

散彩凝还散,余辉似复留。

隔霄时送暖,度雨几知秋。

欲问谁传信,空庭草露幽。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峭健,内容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同时也不乏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译文

坐在屋中,孤独的烛光显得昏暗,窗外则有数点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它们散发的光芒时而凝聚,时而消散,仿佛余晖在留恋地徘徊,隔着夜空,偶尔能感受到一丝暖意,但经过雨水洗礼后,才真切地意识到秋天的到来,想要询问是谁传递了这秋夜的讯息,只见空旷的庭院中,草叶上凝结着幽静的露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中的孤烛、萤火虫、露珠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一丝孤独与寂寞。

赏析

“坐中孤烛暗,窗外数萤流”两句,以孤烛与萤火的对比,既展现了室内的昏暗与室外的微光,又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外界的微弱希望,接下来的“散彩凝还散,余辉似复留”进一步描绘了萤火的变幻莫测,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短暂。“隔霄时送暖,度雨几知秋”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欲问谁传信,空庭草露幽”以设问结尾,既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又深化了诗人对孤独与寂寞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较为孤寂,秋夜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孤独之情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抒发,杜牧展现了自己对人生、时间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