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孙阳识未来
唐·李中
孙阳实未来,绝尘徒自怜。
千里追风足,何须问九天。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那样广为人知,但李中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一些地方志和诗集中有不少收录。
译文
孙阳(即伯乐)尚未到来,我这匹千里马只能独自怜惜自己,我拥有追风逐电的蹄足,又何须去询问那高不可攀的九天呢?
释义
这首诗以千里马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伯乐的期待,孙阳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这里借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诗人通过“绝尘徒自怜”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境遇,但随即以“千里追风足,何须问九天”展现出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认为自己即使无人赏识,也依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以千里马自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才华的自信和对伯乐的期待,前两句“孙阳实未来,绝尘徒自怜”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突出了诗人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境遇;后两句“千里追风足,何须问九天”则以豪迈的笔触展现出诗人的自信和不屈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既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又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中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难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诗人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千里马的自喻来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境遇和自信不屈的精神,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真正的伯乐,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