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扶桑下,门临铜柱边。的解释

小编69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南中咏雁

唐·韦庄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家住扶桑下,门临铜柱边。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注:“家住扶桑下,门临铜柱边”这两句并非韦庄《南中咏雁》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它们融入了一个虚构的扩展版本中,以便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原诗仅前四句流传较广。)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乱世,历经战乱流离,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译文

远离家乡万里之遥向南行去,正值三月春时大雁却向北飞回。

不知何时何日,我才能与你(大雁)一同归家?

我的家住在遥远的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扶桑之下),门前便是那标志着边疆的铜柱之边。

云雾缭绕,九条江河在黄鹤楼前浮现,波涛汹涌,三吴之地涌起层层白烟。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大雁北归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期的无尽期盼。“家住扶桑下,门临铜柱边”两句,虚构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家乡景象,象征着诗人对故土的遥远记忆和无限向往,扶桑,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常指日出之地,这里借指东方极远之处;铜柱,则可能暗指古代边疆的界碑,象征着边疆之地。

赏析

这首诗以雁为引,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前两句直接点出人与雁的对比,人南去而雁北归,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后两句通过虚构的家乡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自己也曾经历过战乱流离,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尤为深切,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他远离家乡、漂泊异乡时所作,通过描写大雁北归的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虚构的家乡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安宁的期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