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罪吊民的解释

知文418个月前
伐罪吊民的摘要:伐罪吊民是一个成语,意指讨伐有罪之人,抚慰无辜百姓。“伐罪”指的是讨伐、惩罚有罪的人,“吊民”则是指抚慰、安抚受害的百姓。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民众的关怀。

1、伐罪吊民的释义

伐罪吊民是一个成语,意指讨伐有罪之人,抚慰无辜百姓。“伐罪”指的是惩罚有罪的人,“吊民”则是安抚、慰问百姓,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帝王或正义之士在平息战乱、安定社会时所采取的两种主要行动:一是惩罚作恶者,二是安抚受害者。

伐罪吊民的解释

2、伐罪吊民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泰誓上》,原文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伐罪吊民,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这段话表达了古代帝王以民为本,替天行道,讨伐有罪诸侯的决心。

3、伐罪吊民的例句

在古代历史故事中,常有帝王以“伐罪吊民”为旗帜,发动正义战争。“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以伐罪吊民为己任,最终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4、伐罪吊民的分解解释

- 伐:砍伐、攻打,这里引申为讨伐、惩罚。

- 罪:罪行、过错,指有罪之人或行为。

- 吊:慰问、安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关怀。

- 民:百姓、民众,指普通的人民群众。

5、伐罪吊民的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正义的战争或行动,强调其惩罚邪恶、保护无辜的正当性,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来赞美那些为民除害、安抚百姓的英雄人物。

6、伐罪吊民的示例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起兵伐吴时,曾以“伐罪吊民”为口号,声称要为关羽报仇,同时安抚因战乱而受苦受难的百姓,这体现了刘备作为仁君的一面,也展示了“伐罪吊民”这一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应用。

7、伐罪吊民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吊民伐罪(意思相近,顺序不同)、除暴安良(指除掉暴徒,安抚善良百姓)、惩恶扬善(惩罚邪恶,弘扬善良)。

- 反义词:欺压百姓(指欺压、剥削普通百姓)、助纣为虐(帮助恶人作恶,助长邪恶势力),这些反义词与“伐罪吊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