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他日筚门相修处,下车应拜采桑翁。
(注:“他日筚门相修处,下车应拜采桑翁”并非刘禹锡《黄鹤楼》原句,此处为创作性融入,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等到将来有一天我回到这里,下车时一定要去拜访那位种桑的老人。
释义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黄鹤楼的空寂与历史的沧桑感,后四句则通过描写眼前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他日筚门相修处,下车应拜采桑翁”一句,寓意着诗人对未来重逢旧地、缅怀往昔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平凡生活的尊重与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其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他日筚门相修处,下车应拜采桑翁”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更体现了他对平凡人生的尊重与珍视,使整首诗在抒发历史沧桑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刘禹锡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仕途不顺,被贬谪至外地,黄鹤楼作为古代名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理想场所,诗人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与人生经历,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深情的诗作,虽然“他日筚门相修处,下车应拜采桑翁”并非原句,但在此情境下融入,更增添了诗作的意境与深度,使整首诗更加完整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