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汾文献未全空,《盅》上《乾》初有是公。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河汾文献未全空,《盅》上《乾》初有是公。

一代高风留晋室,千秋峻节壮河东。

道孤终见天应佑,谊重宁辞世所穷。

惆怅当年龙首地,几人回首望夷宫。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翁山,又字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之称,屈大均一生著述丰富,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等,广东新语》记述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物产、风俗民情等,被誉为岭南巨著。

译文

河汾地区的文献典籍并未完全失传,在《易经》的《盅》卦之上,《乾》卦之初,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代高尚风范留存在晋朝的历史中,千秋万代的崇高气节壮大了河东地区的名声,他孤独地坚守道义,最终看到上天对他的庇佑;他重视情谊,宁愿忍受世间的困顿也不退缩,令人惆怅的是当年他在龙首山下的岁月,如今有多少人还会回首望向那曾经的夷宫呢?

释义

这首诗是屈大均对历史上某位人物的咏叹,赞美其高尚的品德和坚贞的气节,首句“河汾文献未全空”指出该人物所在的河汾地区文化并未断绝,次句“《盅》上《乾》初有是公”以《易经》卦象暗指此人的不凡,后四句则具体描绘了这位人物的高风亮节、对晋室的忠诚以及他在困顿中坚守道义的品质,最后以“龙首地”和“夷宫”的典故,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作者通过运用《易经》卦象等文化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坚贞的气节,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屈大均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研读历史或游览古迹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对历史上某位人物的咏叹,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反映了屈大均作为一位学者和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