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游三游洞记(节选)》,但请注意,原句中“白昼走雷霆”并非直接出自该文的完整句子,而是根据文中意境提炼或化用而来,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苏轼的风格和意境,构造一个融合这两句关键词的诗词,并对其进行解析,不过,以下解析将基于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时代背景进行构想。
诗词原文
游三游洞有感
宋·苏轼
飞泉若烟雾缭绕,白昼走雷霆隐现。
峭壁千寻藏古洞,幽径曲绕探奇观。
江水悠悠映山色,松风阵阵伴人闲。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飞瀑如烟雾般缭绕升腾,白昼里仿佛有雷霆在隐现轰鸣,峭壁高达千寻藏着古老洞穴,曲折的小径引领着人们探寻奇观,江水悠悠流淌映照着山色,阵阵松风伴随着游人享受悠闲,这样的景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有机会几次观赏。
释义
诗句通过描绘飞瀑、峭壁、古洞、江水、松风等自然景观,展现了三游洞的壮丽与幽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赏析
“飞泉若烟雾缭绕”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飞瀑的轻盈与朦胧之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白昼走雷霆隐现”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声如雷霆的震撼力,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后两句则通过峭壁、古洞、江水、松风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三游洞的幽深与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闲适与超脱,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词是构想之作,但基于苏轼的生平,我们可以推测,如果苏轼真的游览了三游洞,他可能会在这样的自然美景中触发灵感,创作出赞美自然、抒发情感的诗作,苏轼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他的许多诗作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由于这首诗词是构想之作,所以其创作背景部分是基于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时代背景进行的合理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