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歉岁减繁华,萧索专城未足夸。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吴门歉岁

唐·韦应物

吴门歉岁减繁华,萧索专城未足夸。

闾里每惊长吏怒,桑榆空见小民家。

疲人占募皆争出,穷巷萧条尽掩扉。

独坐南斋时过久,闲吟平昔赋闲诗。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田园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淡雅,自然流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吴门地区因歉收而减少了往日的繁华,整个城池显得萧条冷落,不值得夸耀,街巷里常常因官吏的严厉而惊恐不安,桑榆树下只能看到贫苦百姓的简陋家园,疲惫的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徭役,纷纷争着去应募当兵,穷巷里一片萧条,家家户户都紧闭着大门,我独自坐在南斋里,时间悄然流逝,只能闲吟过去那些描写闲适生活的诗篇。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吴门地区因歉收而引发的社会萧条景象,首联点明主题,指出吴门因歉岁而繁华不再;颔联进一步描绘城市的萧条和百姓的惊恐;颈联通过百姓争着应募当兵和穷巷萧条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困苦;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只能独自闲吟过去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吴门地区因歉收而引发的社会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对比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困苦,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诗人的笔触清新淡雅,自然流畅,使得整首诗在表达深刻主题的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担任苏州刺史期间,当时,吴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韦应物作为地方官员,深感责任重大,对百姓的疾苦深感同情,在目睹了社会的萧条和百姓的困苦后,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