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怀
朝代:魏晋
作者:嵇康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谁言万事曷,恒自抱见疑。
乃知被褐人,恒自怀和璧。
鸾凤栖高梧,何罗游丰泽。
岂复须孔周,傍通致徽识。
作者简介
嵇康(224年-263年,一说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性格刚烈,疾恶如仇,因不满司马氏集团篡权专政,他拒绝出仕,隐居山林,与好友向秀、山涛、阮籍、刘伶、阮咸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嵇康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佳,其《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等作品,均为传世名篇,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善弹琴,创作了《广陵散》等名曲。
译文
穿着粗布衣服的人,内心却藏着珍贵的珠玉,颜回和闵子骞(两位古代贤人)正是这样与我相约,谁说世事难料,我总是因为坚守正道而被人怀疑,这才知道,那些穿着粗布衣服的人,内心常常怀揣着和氏璧(比喻珍贵的品德或才能),鸾凤栖息在高大的梧桐树上,何罗鱼(神话中的鱼)游弋在丰饶的湖泊中,哪里还需要孔丘(孔子)和周公(姬旦)来,通过广泛的学习来获得显赫的声名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穿着粗布衣服却内心怀有珍贵品德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真正贤者的赞美和对世俗偏见的批判,诗人认为,真正的贤者虽然外表朴素,但内心却如珠玉般珍贵,他们不需要通过外在的炫耀或世俗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向往,以及对孔孟之道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质疑。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诗人以“被褐人”和“怀和璧”为象征,巧妙地揭示了真正贤者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世俗偏见的深刻批判,诗人通过描绘鸾凤和何罗鱼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强调了真正贤者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司马氏集团篡权专政,对异己进行残酷打压,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嵇康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不满和忧虑,他拒绝出仕,隐居山林,与好友们一起探讨人生哲理和文学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咏怀》诗,以表达自己对真正贤者的赞美和对世俗偏见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嵇康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向往和对孔孟之道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