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三
唐·王昌龄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犹胜琵琶愁出塞,李陵台畔月如霜。
作者及朝代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作者简介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边塞题材最为出色,常常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代诗歌中的瑰宝。
译文
请问梅花何时飘落?风吹一夜,便洒满了关山,比起那出塞弹奏琵琶的哀怨之声,李陵台畔的月色更显得清冷如霜。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疆的凄清景象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前一句通过询问梅花的飘落,暗示了边疆的寒冷和孤独;后一句则通过对比琵琶的哀怨和李陵台畔的月色,进一步突出了边疆的凄凉和将士们的愁苦。
赏析
这两句诗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名句,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凄清景象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犹胜琵琶愁出塞”一句,以琵琶的哀怨之声作为对比,突出了边疆的凄凉和将士们的愁苦;而“李陵台畔月如霜”一句,则以月色的清冷如霜,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凄清氛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是他赴西北边塞所作的一组边塞诗,这组诗以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从军行七首·其三》中的这两句诗,正是诗人在边疆的艰苦环境中,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的体现,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凄清景象和将士们的愁苦情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唐代边疆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