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共感叹,今予益吞声。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古来共感叹,今予益吞声。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及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诗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擅七绝,与宋之问并称“沈宋”。

作者简介

沈佺期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以应制诗和边塞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沈佺期在仕途上虽曾遭遇挫折,但其文学才华却得到了广泛认可,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听说黄龙戍边关,连年打仗总未休。

闺中少妇不知愁,望月长思汉家营。

今春少妇思情切,昨夜征夫别恨稠。

自古以来多感叹,而今我更难开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闺中少妇与远征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的深刻感慨,首联点明黄龙戍边关战事不断,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颔联通过“闺里月”与“汉家营”的对比,展现了少妇与征夫之间的遥相呼应和深深思念,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少妇与征夫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尾联则发出“古来共感叹,今予益吞声”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战争造成的苦难和痛苦的无奈与哀伤。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闺中少妇与远征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呼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在情感上,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和哀怨,体现了其人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沈佺期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沈佺期在仕途上曾遭遇挫折,被流放至边关地区,在流放期间,他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反感,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哀怨,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战争和边疆问题的普遍关注和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