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的解释

小编6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

吾身虽殒命,壮志尚留痕。

(注:“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这两句并非陆游原诗《示儿》中的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创作与融合,以展现一个完整的解析过程。)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我原本就知道,当我死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唉,如今我即将离去,又能向谁倾诉我的哀痛呢?只留下满屋的书籍给儿孙们,虽然我的生命已经消逝,但我的壮志仍然在这世间留下痕迹。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未能亲眼见证国家统一的遗憾;后两句通过想象家祭的场景,寄托了对收复失地的深切期望,而“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悲凉心境,以及对后代传承文化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也是其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感和悲壮的牺牲精神,通过“死去元知万事空”的豁达与“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则展现了诗人对后代的期望与寄托,希望他们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始终未能如愿,在他临终之际,国家依然处于分裂状态,这使他深感遗憾和悲痛,他写下了这首《示儿》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后代的期望,而“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即将离世、无人倾诉哀痛的悲凉心境的写照,同时也寄托了对后代传承文化的殷切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