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憩悟真性,清谈及法华。的解释

风云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悟真吟

唐·白居易

少憩悟真性,清谈及法华。

心随境转静,身与世相赊。

竹影摇窗月,花香入室茶。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天涯。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稍作休息便领悟到了真正的本性,与朋友清谈时谈及《法华经》,心境随着环境的转变而愈发宁静,身体与世俗的距离也愈发遥远,竹影在月光下摇曳,花香随着清风飘入室内,与茶香交织,在这其中体会到了真正的意趣,又何必去追问天涯的尽头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在闲暇之余,通过清谈与领悟佛教经典《法华经》,达到了心境宁静、超脱世俗的境界,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生活画面,竹影、月光、花香、茶香,共同营造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少憩悟真性,清谈及法华”两句,点明了自己通过短暂的休息和清谈,领悟到了真正的本性,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宁静、清幽的生活环境,以及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哲理意味,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有关,白居易晚年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和佛教修行,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宁静、清幽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白居易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在仕途坎坷时的一种普遍心态,诗中提及的《法华经》也暗示了白居易对佛教的信仰和修行,这在他晚年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