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送叶仲洽归宁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未容篱菊成归隐,且向官梅作醉乡。
(注:“未容篱菊成归隐,且向官梅作醉乡”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送叶仲洽归宁》,而是后人根据辛词风格及意境,融合其多首作品中的意象与情感,模拟创作出的联句,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联句及其与辛弃疾作品的共通之处进行构建。)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南归宋朝,曾任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但壮志难酬,晚年退隐江西上饶,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多抒发爱国热情,批判投降主义,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失细腻婉约。
译文
尚未等到篱笆边的菊花盛开,实现归隐田园的梦想,暂且让我在官府的梅花树下,沉醉于这片刻的宁静与欢愉之中。
释义
此联表达了词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无奈与妥协,篱菊象征着归隐田园、远离尘嚣的理想生活,而官梅则暗指身在官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词人通过“未容”与“且向”的对比,展现了其内心对于自由与束缚、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体会。
赏析
此联句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寓情于景,借篱菊与官梅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词人的复杂情感,篱菊未开,归隐无望,透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而官梅作醉乡,则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与自我慰藉,展现了词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整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豪放与婉约并存的风格。
创作背景
虽然此联句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的某一具体作品,但可以推测,它反映了辛弃疾在仕途不顺、理想难以实现的背景下,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调适,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南宋朝廷的软弱与妥协,让他多次遭受排挤与打压,壮志难酬,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憧憬,而“未容篱菊成归隐,且向官梅作醉乡”正是这一心境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