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还得侣,相照即忘形。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6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独来还得侣,相照即忘形。

水色侵孤屿,松阴覆半庭。

夜深微有露,风定稍闲云。

此意谁为解,寥寥空自明。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闲淡,多写隐逸生活与佛教禅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独自前来却意外找到了伴侣,彼此映照之下便忘却了形骸,清澈的水色浸润着孤独的小岛,浓密的松荫覆盖了半个庭院,夜深时分微微有露珠凝结,风停之后云彩也显得悠闲,这番意境谁能理解呢?只能空空地自我明了。

释义

“独来还得侣,相照即忘形”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寻得知己的喜悦,以及彼此心灵相通、忘却尘世烦恼的境界,后文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独来还得侣”开篇,既点明了诗人独自前来的情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与知己相遇的喜悦。“相照即忘形”一句,通过“相照”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知己之间心灵相通、彼此映照的状态,进而达到忘却形骸、物我两忘的境界,后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水色侵孤屿,松阴覆半庭”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进一步烘托了这种超脱世俗的氛围,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禅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隐居山林期间,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佛教禅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也热爱自然山水,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隐居生活中,他或许曾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意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心灵相通,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这种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山居》诗,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和佛教禅理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