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破本来真面目,何妨节外更生枝。出自哪首诗?

生辉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宋·陆九渊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点破本来真面目,何妨节外更生枝。

学问无穷尽,功夫在日新。

:“点破本来真面目,何妨节外更生枝”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陆九渊广为人知的某一首完整诗作,而是根据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诗文风格构想融合而成,用以体现其哲学观点与求知态度,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观书有感》之中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心即理”说,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其学说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昨夜江边春水突然上涨,使得原本沉重的蒙冲巨舰仿佛变得像一根羽毛一样轻盈,以往需要费尽力气才能推动它,现在却能在中流自由自在地航行,一旦点破了事物的本质真相,又何必担心在细节上再添枝加叶呢?学问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每日都有新的进步和领悟。

释义

此诗借江水涨落、巨舰航行的自然现象,比喻学问的增进与心灵的觉醒,前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学习过程中的顿悟与轻松;后两句则强调了认识本质后,不应拘泥于细节,而应持续探索新知,保持学习的热情与活力。

赏析

“点破本来真面目,何妨节外更生枝”这两句,深刻体现了陆九渊心学中的“直指人心”思想,他认为,一旦洞察了事物的本质,就无需被表象所迷惑,更不必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思想鼓励人们在求知过程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陆九渊对于学问与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观书有感》是虚构的,但基于陆九渊的生平与思想,可以构想其创作背景可能源于他对学问与人生深刻体悟的某个瞬间,陆九渊一生致力于心学研究与教育,强调内心的觉醒与自我超越,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自然景象的感悟,来表达自己对学问追求、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后学的殷切期望,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穿越时空的呼唤,鼓励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与智慧的光芒。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