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入庐山
梦想庐山三十秋,却因谪宦得重游。
夜入庐峰见秋月,始知幽梦在湓流。
(注:虽然“梦想庐山三十秋,却因谪宦得重游”并非直接出自苏轼广为人知的《题西林壁》,但根据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假想的“初入庐山”诗中,以进行后续解析,这两句诗可能融合了苏轼或其他文人对庐山的向往及其人生经历的意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其作品多抒发豪放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初入庐山
梦想着庐山的美景已经三十年了,却因为被贬官而得以再次游历这里,夜晚进入庐山,看到了皎洁的秋月,才意识到过去对庐山的幽梦原来一直在被贬谪的湓江(今江西九江)边萦绕。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长久以来的向往之情,以及因仕途不顺而意外得以重游的复杂心境,通过“梦想庐山三十秋”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长久期盼,而“却因谪宦得重游”则透露出一种无奈中的庆幸,夜游庐山所见秋月,更是让诗人感慨万千,意识到心中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交织。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前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的向往与因贬谪而实现的意外之喜,后两句则以月夜庐山为背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可以推测这样的情感表达是符合他一生多次被贬、却总能以豁达心态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的,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其作品中不乏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首“初入庐山”诗,可以视为对苏轼人生哲学和文学风格的一种概括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