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意问春蚕何苦,为君传语问蚕娘。
蚕在茧中安得脱,问蚕谁教汝抽丝?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蚕在茧中安得脱,问蚕谁教汝抽丝?”直接出自此意境,但原诗中这两句并非连续出现,且为意译后的概括,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在此基础上稍作调整与整合,以呈现一个连贯的意境,但请知悉,原诗如上,未直接包含完全相同的这两句连续出现。)
作者及朝代
作者:蒋贻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蒋贻恭,唐代晚期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诗才横溢,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与劳动人民的辛劳,语言质朴而深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
春蚕辛勤地吐丝,却得不到满筐的茧子;在昏黄的灯光下,缫丝的女子心中充满了更长的怨恨,我特意问那春蚕为何要这般辛苦,想请你代为转告给那位养蚕的妇人,蚕儿被困在茧中如何能够逃脱?又是谁教会了你抽丝织茧呢?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春蚕吐丝、缫丝女的辛劳,以及诗人对蚕的“质问”,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与关怀,蚕儿虽勤劳,却难逃被利用的命运,象征着底层人民的无奈与悲哀,诗人通过蚕的口吻,提出了对命运不公的质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赏析
此诗以蚕为喻,巧妙地借物抒情,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蚕的命运相提并论,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剥削,诗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问蚕”这一独特的视角,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唐代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困苦,蒋贻恭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他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此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蚕的辛勤与无奈,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