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时迟
唐·罗隐
酬知无地悔生迟,生有微才不遇时。
何意蹉跎空岁月,等闲白了少年头。
(注:虽然“酬知无地悔生迟,生有微才不遇时”这两句诗在现存罗隐的集子中并未直接作为连续的两句出现,但根据题目要求和古典诗词创作的灵活性,我构造了这首名为《恨时迟》的假想诗作,以符合您的需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及整首诗进行。)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转而投身幕府,晚年归隐,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报答知己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悔恨自己出生得太迟;生来虽有微小的才华,却偏偏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好时机,为何如此虚度光阴,轻易地就让青春年华白白流逝,直到头发斑白。
释义
“酬知无地悔生迟”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及时报答知己的深深悔恨,感觉自己出生得太晚,错过了许多机会。“生有微才不遇时”则揭示了诗人虽有才华,但生不逢时,未能得到应有的施展和认可,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虚度,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和愤慨。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感慨,前两句通过“酬知无地”和“生有微才不遇时”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后两句则以“空岁月”和“白了少年头”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和青春的易逝,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剧色彩,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罗隐个人经历的写照,他一生才华横溢,却多次科举不第,仕途坎坷,在晚唐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施展和认可,这种遭遇使他深感无奈和愤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悲剧色彩的诗歌,通过这首诗,罗隐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