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身安室自静,心定神自闲。
不如兀然坐,不如塌然卧。
窗下日永书满架,池边风清柳拂栏。
何必苦求人外去,人间亦自有桃源。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译文
身体安稳房间自然显得安静,内心平静心神自然悠闲。
与其四处奔波忙碌,不如安然地坐着,不如舒适地躺着。
窗下日光悠长,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池边清风徐来,柳枝轻拂栏杆。
何必苦苦寻求世外桃源呢?人间也有像桃源一样宁静美好的地方。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享受,诗人认为,只要内心平静,身体安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通过对比忙碌奔波与安然坐卧,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自在的重要性,诗人也通过描绘窗下的书架和池边的风景,展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比和描绘,将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宁静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诗人也通过“人间亦自有桃源”的表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相对闲适,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后,白居易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美好,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享受,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变化,也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内心平静和闲适生活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