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吟时见猿鸟下,僧定不闻钟磬音。的释义

生辉3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

客吟时见猿鸟下,僧定不闻钟磬音。

作者及朝代

作者:常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卒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约766—779年),他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数量不多,今存诗仅五十余首,但其“言简意赅,超凡入圣,缥缈浑脱,遂能自立一家”(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译文

清晨我步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但在这里,作为客人的我吟诗时偶尔能见到猿鸟飞下,而僧侣们入定时则完全听不到钟磬之音,一片宁静祥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美妙景色,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客吟时见猿鸟下,僧定不闻钟磬音”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后禅院环境的幽静,达到了以静显静、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诗人作为游客,在吟诗时偶尔能见到猿鸟飞下,这本身已经说明了环境的清幽;而僧侣们入定时则完全听不到钟磬之音,更突出了这里的宁静和僧侣们的修行境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常建在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常建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只做过盱眙尉一类的小官,为人耿直,不善逢迎,常被排挤,他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遣,并写有许多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有感于寺院的清幽寂静而创作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