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抚番夷应有术,折冲樽俎正临边。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6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事

明·王守仁

招抚番夷应有术,折冲樽俎正临边。

九夷箐险谁能识,万灶烟浮远接天。

春入桄榔千户暖,风摇椰叶万家鲜。

诸君欲问夷方事,试看当年诸葛篇。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王守仁是明代中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哲学上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在军事和政治上也有卓越成就,他曾平定宸濠之乱,功勋卓著,在教育方面,他主张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对明代及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招抚外族应当有策略,在边境上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冲突。

谁能识得九夷地区的深山险峻?炊烟袅袅,万灶相连,远接天边。

春天到来,桄榔树下的千家万户暖意融融,风吹椰叶,万家都显得生机勃勃。

各位若想了解这夷方的事情,不妨看看当年诸葛亮的文章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边疆处理民族事务的情景,强调了招抚和外交手段的重要性,首联点明主题,即招抚外族应有策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冲突,颔联描绘了边疆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表现出边疆的辽阔和生活的艰辛,颈联则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了边疆人民生活的温暖和生机,尾联则借古喻今,以诸葛亮的智慧来勉励自己。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事务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智慧和策略,首联直接点题,强调了招抚和外交手段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人民的坚韧不拔,尾联则借古喻今,以诸葛亮的智慧来勉励自己,表达了自己对边疆事务的深思熟虑和坚定信念。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边疆事务的深刻洞察,又有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处理边疆事务上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边疆人民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守仁在边疆任职期间所作,当时,边疆地区民族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王守仁作为边疆的守将和政治家,深知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他通过招抚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化解了边疆的冲突和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宁,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边疆事务的深刻洞察和坚定信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