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金汤峙塞垣,丽谯雄冠楚山川。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楚塞楼

唐·张说

忽见金汤峙塞垣,丽谯雄冠楚山川。

楼台直上三千尺,烟火遥连百万家。

春入洞庭波渺渺,云开衡岳雨绵绵。

欲知此地兴亡事,且复登楼望楚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张说早年以文辞知名,开元初年,因撰《开元正历》有功,迁中书令,封燕国公,他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共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作者简介

张说不仅是唐朝的重要政治人物,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擅长撰写朝廷重要文告和碑文墓志,其文风雄健典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唐代散文繁荣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译文

忽然看见坚固的城池矗立在边塞之上,雄伟的楚塞楼高耸于楚地的山川之间,楼台高耸直上三千尺,烟火与人家的灯火遥相呼应,连绵至百万家,春天到来,洞庭湖水波浩渺无边,云开雾散后,衡山的雨水绵绵不绝,想要了解这里的兴亡往事,姑且再次登上高楼,眺望那辽阔的楚天。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楚塞楼的雄伟壮观,以及它所俯瞰的楚地山川、城市烟火和自然景观,通过“金汤”、“丽谯”等词语,展现了楼台的坚固与壮丽;而“三千尺”、“百万家”则夸张地描绘了楼台的高度和周围人口的稠密,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往兴亡的沉思。

赏析

张说的这首诗以楚塞楼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楚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诗中既有对楼台建筑的赞美,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有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登高远望,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历史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说在担任朝廷要职期间,因公务或游历而来到楚地,登上楚塞楼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国家繁荣昌盛,但张说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深知历史的兴衰更替,他在登上楚塞楼时,不仅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更由此引发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