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的释义

小星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挽歌辞三首·其三

唐·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变体(含关键词版)

(注:此变体为根据关键词构思的情境化改写,非陶渊明原句)

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

白杨摇落尽,荒冢伴寒星。

严霜侵古道,孤魂泣野亭。

托体同山阿,千秋恨未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

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传世,陶渊明的作品以自然、真朴、淡泊而著称,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以变体为例)

短促的歌声中充满了薤露曲的哀伤,漫长的夜晚里松门(松扃,指松树的门户,这里代指墓地)前传来哭泣声,白杨树已经摇落尽了叶子,荒凉的坟墓陪伴着寒冷的星辰,严霜侵袭着古老的道路,孤独的魂魄在野外的亭子旁哭泣,身体最终托付给了山间的土地,但心中的怨恨却千年未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葬礼的场景和死后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死亡永恒的感慨,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

赏析

变体中的“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两句,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勾勒出了葬礼上哀歌与哭泣交织的悲凉氛围,薤露曲是古代挽歌的一种,常用于悼念逝者,这里“短歌”与“长暮”相对,既表现了时间的短暂与永恒,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渲染了墓地的荒凉与孤独,以及逝者灵魂的无尽哀怨。

陶渊明的原诗则更加深刻地探讨了生死观,通过对比生前与死后的不同境遇,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他认为,无论生前如何显赫或平凡,死后都将归于尘土,与山川同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最终归宿。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一生仕途不顺,晚年归隐田园,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的挽歌辞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悼念,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变体中的诗句虽然非陶渊明原句,但同样体现了这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