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霓裳羽衣歌(和微之)
唐·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唱《霓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盼似欲留仙颜。
慢脸娇娥纤复秾,轻颦弱态艳还闲。
逢迎祗合君王意,婉转随宜巧似环。
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
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
楼台高起入青云,歌吹声闻白日曛。
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唯应天子知内翰,诏入便殿对君前。
小人知处未称旨,偷眼斜窥卿少怜。
须臾忽自波心上,眦裂生绡俱扫荡。
满座惊嗟看不及,当时一手遮天光。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部新声花下奏,玉奴舞蹈按梨园。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过其谁辨终始,数执宫商误夔契。
我闻此曲叹孤芳,欲学空翻恨鬓霜。
十五女儿还学舞,夜深何处紫箫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此处仅翻译包含关键词的两句及其前后相关部分,以保持简洁)
……
我听说这首《霓裳》曲后叹息自己孤芳自赏,想要学习那空中翻飞的舞姿却遗憾鬓发已斑白,十五岁的女儿还在学习舞蹈,夜深人静之时,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紫箫声呢?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和对舞蹈艺术的热爱,诗人自叹年岁已高,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学习舞蹈,而看到十五岁的女儿还在学习舞蹈,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夜深人静时传来的紫箫声,更添了几分悠远和哀愁,仿佛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年轻时光的怀念,通过“十五女儿还学舞”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的欣慰之情,而“夜深何处紫箫声”则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哀愁的氛围,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丰富,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与元稹(微之)唱和之作,白居易在诗中回忆了自己曾侍奉宪宗皇帝时,陪伴内宴演唱《霓裳羽衣曲》的情景,并表达了对这首乐曲和舞蹈艺术的热爱,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在创作这首诗时,白居易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转折点或低谷期,因此他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