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白居易
畏日得凉才涉惬,因秋感岁却成悲。
衰颜更伴新愁苦,白发频生知不知。
病后闲居邻水石,秋来随事入诗思。
闲吟秋景外,万事皆悠悠。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作品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译文
害怕夏日的酷热,终于等到了一丝凉意,心中才感到些许惬意;随着秋天的到来,又勾起了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心中不禁涌起悲伤之情,衰老的容颜伴随着新的愁苦,白发不断生长,自己是否还能察觉?病后闲居在水边石上,秋天到来时,各种事物都触发了我的诗思,在闲暇中吟诵秋日的景色,世间万事都显得那么遥远而飘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日里的复杂情感,首句“畏日得凉才涉惬”描绘了诗人对夏日酷热的畏惧,以及终于等到凉意的欣慰;次句“因秋感岁却成悲”则揭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伤,接下来的两句“衰颜更伴新愁苦,白发频生知不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衰老和愁苦,后两句“病后闲居邻水石,秋来随事入诗思,闲吟秋景外,万事皆悠悠”则展现了诗人病后闲居的生活状态,以及秋天到来时触发的诗思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和对世事的淡泊态度,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比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绘诗人的闲居生活和诗思触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白居易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故,晚年时期更是疾病缠身,生活困顿,他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和个人的情感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即语言平易通俗、情感真挚动人、思想深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