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赞庞统
唐·罗隐
汉王未惜三斋印,庞统原非百里才。
纵使栖迟应得地,当时谁识凤雏来。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汉高祖刘邦不曾吝惜过授予官职的印信(三斋印代指官印),庞统原本就不是只能治理百里小县的普通人才,即使他一度遭遇困顿和迟滞,也应当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但当时又有谁能识别出这位被称为“凤雏”的奇才呢?
释义
汉王未惜三斋印:借汉高祖刘邦善于用人、不惜官爵的典故,表达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才便应重用的意思。
庞统原非百里才:庞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谋士,与诸葛亮齐名,有“凤雏”之称,此句强调庞统的非凡才能远超一般官员。
纵使栖迟应得地:即使庞统一度未能得到重用,处于困顿之中,但最终也会找到施展才华的地方。
当时谁识凤雏来:感叹庞统在未被刘备重用前,世人未能充分认识和赏识他的才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高度赞扬了庞统的非凡才能和未被及时发现的遗憾,首句以汉高祖刘邦善于用人的典故开篇,为全诗奠定了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的基调,次句直接点出庞统的非凡才能,与首句相呼应,强调了庞统的与众不同,后两句则通过假设和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庞统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不能充分识别和重用人才的批判,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时代,他自身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也借庞统的遭遇来批判当时社会不能充分识别和重用人才的现象,通过赞美庞统的才华和遭遇,罗隐表达了自己对公正、平等、唯才是举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