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闲咏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君托为樵我托渔,济时心在复何如。
山林隐逸情虽切,天下苍生望未疏。
云水苍茫寻旧梦,江湖寥落寄新居。
他年若得凌云志,不负平生所学书。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自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竹石,笔墨纵横,淋漓酣畅,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你托身于樵夫,我寄托于渔翁,虽然身处山林,但心中仍怀有济世救民的志向,这又该如何是好呢?虽然山林隐逸之情十分深切,但天下苍生的期望并未因此而被疏远,在苍茫的云水之间追寻着旧日的梦想,在寥落的江湖上寄托着新的居所,将来如果有一天能够实现凌云之志,定不辜负平生所学的诗书才华。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山林,过着隐逸的生活,但心中仍然牵挂着天下苍生,怀有济世救民的志向,诗人通过“君托为樵我托渔”的描绘,展现了自己与友人的隐居生活,但紧接着又通过“济时心在复何如”的反问,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和对未来实现理想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诗中“君托为樵我托渔”的描绘,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隐居生活,又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而“济时心在复何如”的反问,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考性,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云水苍茫、江湖寥落的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隐居山林期间所作,当时,他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尽管身处山林之中,他仍然无法忘记天下苍生的疾苦和期望,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墨客,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