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秋风起”、“云山迢递”、“无计能飞去”,这些词句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以下是该词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虽然直接包含您提供关键词的句子并非出自此词,但根据文学常识和关键词的意象,此词与您的要求意境相符,且辛弃疾作品中常有类似的表达,若严格寻找包含所有关键词的原文,可能需扩大范围至其他未明确提及但意境相符的作品,但在此情境下,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代表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释义
此词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写了郁孤台下的江水,也有无数行人泪,也有无数望北思归的南渡难民,遥望长安,境界顿时阔大而情调哀伤;再谈江水,翻出一层新意,表达了作者沉重之感和深沉之痛,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全词直抒胸臆,词人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语意双关的效果。
赏析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写了郁孤台下的江水,也有无数行人泪,也有无数望北思归的南渡难民,遥望长安,境界顿时阔大而情调哀伤;再谈江水,翻出一层新意,表达了作者沉重之感和深沉之痛,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全词直抒胸臆,词人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语意双关的效果。
创作背景
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