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黄金台
唐·李贺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野旷人稀豺虎多,
才闻征戍急,一鸟过寒塘。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何事苍髯不归去,
燕昭台上一年年。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融合了李贺的风格与意象,但并非李贺真实作品,因历史上李贺并无直接以“何事苍髯不归去,燕昭台上一年年”为句的诗篇,以下解析基于模拟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世称“诗鬼”,生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他才华横溢,却一生郁郁不得志,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风格奇特,想象丰富,色彩浓丽,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构思诗篇,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雄鸡啼鸣,宣告着天下大白,
少年的心中怀揣着凌云之志。
且让我们畅饮美酒,趁着月色醉倒在高台之上。
使者带着玉帛朝拜后回望帝乡,
乌孙国归去后不再自称为王。
天涯海角之处没有了征战,
战争的阴霾消散,日月重归光明。
原野空旷,人烟稀少,豺虎横行,
刚听到征戍的紧急消息,一只孤鸟飞过寒冷的池塘。
如果能够有效制止侵略,
又何必在乎杀伤多少呢?
为何那苍髯老者还不归去,
在燕昭台上年复一年地等待?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一系列场景与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何事苍髯不归去,燕昭台上一年年”一句,借古讽今,以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暗指现实中虽有求贤之名,却无真正重用人才之实,使得有识之士只能年复一年地空等。
赏析
此诗融合了李贺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深沉的忧思,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的描绘,构建了一个既壮丽又哀婉的诗意世界,诗人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开篇,气势磅礴,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而“少年心事当拿云”则直接表达了青年人的壮志豪情,随后,诗人笔锋一转,通过“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等句,展现了面对现实无奈时的放纵与逃避。“何事苍髯不归去,燕昭台上一年年”一句,以反问的形式,深刻揭示了诗人对时代不公、人才埋没的愤慨与无奈。
创作背景
此模拟作品虽非李贺真实创作,但可假想其创作背景为李贺在仕途不顺、才华难展的背景下,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与批判,通过借用历史典故与寓言式的表达,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对统治者不能真正重用人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