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便欲扬鞭去,因之赴临洮。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注:“便欲扬鞭去,因之赴临洮。”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完整诗作中,可能是后人整理或误传时加入的片段,或是从某首佚诗中摘录,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个假设的情境中,构建成一首“合成”诗进行解析,以下解析基于这一设定。)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合成部分)
想要立刻扬起马鞭出发,因此决定前往临洮边疆。
(原诗部分)
秦朝的明月汉代的边关,征人万里出征始终未回还。
倘若有飞将军李广驻守龙城,绝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战马新跨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斗结束后沙场月色格外凄寒。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回荡,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尚未干涸。
释义
“便欲扬鞭去,因之赴临洮。”表达了诗人渴望立即投身边疆,为国效力的急切心情,临洮作为古代边塞重镇,是诗人心中保家卫国的理想之地。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与前文的边塞战斗场景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主题——对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通过“扬鞭去”、“赴临洮”等动作描写,生动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决绝,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迫切的报国之情。
创作背景
虽然“便欲扬鞭去,因之赴临洮。”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完整诗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们反映了王昌龄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但边疆战事不断,他多次游历边塞,对边疆战士的英勇事迹和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能够写出如此生动感人的边塞诗篇,在假设的创作背景下,这两句诗可以被视为王昌龄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边疆战士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