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宴观石淙
唐·武则天
三山沉海岱,万里到江楼。
夜宿双月向,晨游两日头。
渔舟唱远浦,水鸟戏芳洲。
酒酣发巨钟,丝管竞啁嘈。
作者及朝代
作者:武则天(624年-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她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作者简介
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有文学造诣的皇帝,她提倡文学,曾开创殿试、武举,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才,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文学上,她也有作品传世,如《垂拱集》等,虽然大部分已散佚,但仍能从零星作品中感受到她的文学才华。
译文
三山仿佛沉入了海岱之间,万里江山尽收眼底直至江楼,夜晚住宿时可见双月交相辉映,清晨游玩时仿佛能追逐到两个太阳,渔舟在远处的河湾里唱着渔歌,水鸟在芬芳的洲渚上嬉戏,酒兴正浓时,巨大的钟声响起,丝竹管弦之声竞相响起,嘈杂而热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武则天夜宴观石淙的壮丽景象,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宴会氛围的渲染,展现了武则天作为皇帝的豪迈气概和对生活的热爱。“酒酣发巨钟,丝管竞啁嘈”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宴会高潮时的热闹场景,巨钟轰鸣,丝竹之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武则天夜宴的盛况,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宴会氛围的渲染,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特别是“酒酣发巨钟,丝管竞啁嘈”两句,不仅描绘了宴会的高潮部分,也体现了武则天作为皇帝的威严和豪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武则天在夜宴观石淙时所作,石淙是唐朝时期的一处名胜,位于洛阳附近,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称,武则天在此设宴款待群臣,并即兴赋诗以记其事,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宴会盛况的描绘,也是武则天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的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武则天作为皇帝的豪迈气概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