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书虽赦狱,恩泽未苏民。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5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怨诗

唐·韦庄

敕书虽赦狱,恩泽未苏民。

鬓雪难消恨,心冰不易春。

空余惆怅意,长入寂寥门。

不及林间鸟,迁乔得近恩。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虽然朝廷已经下达了赦免罪犯的诏书,但百姓们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恩泽的复苏。

我的鬓发已经斑白,心中的仇恨却难以消解,心中的冰冷也难以迎来春天。

只剩下满腔的惆怅和失意,长久地萦绕在寂寥的门户之间。

我还不如林间的小鸟,它们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就能更接近天恩的庇护。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首句“敕书虽赦狱”指出朝廷虽有赦免罪犯的举措,但“恩泽未苏民”则揭示了这些举措并未真正惠及百姓,反映出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个人感受的抒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满和同情。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朝廷的赦免举措与百姓的实际感受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社会的深层次矛盾,诗人还通过个人感受的抒发,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庄晚年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韦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朝廷政策执行不力、百姓未能真正受益的批评和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庄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