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思
唐·王昌龄
日暮凭阑穷目力,一行征雁塞边头。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载秋。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傍晚时分,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极目远眺,直至视线所能达到的极限,只见一行大雁正飞向边塞的尽头,我深知那遥远的北方沙漠地带风雪交加,环境恶劣,而这里江南的秋天才刚刚开始,我还要再等待半年才能见到它们归来的身影。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日暮时分凭栏远眺,看到一行大雁飞向边塞的情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想象,首句“日暮凭阑穷目力”点明了时间和动作,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次句“一行征雁塞边头”则通过大雁的意象,暗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后两句则进一步展开想象,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诗人对亲人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日暮时分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首句“日暮凭阑穷目力”以日暮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一行征雁塞边头”则通过大雁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都会南飞,因此常被用作寄托思乡之情的象征,诗人看到大雁飞向边塞,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思念和牵挂,后两句则进一步展开想象,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诗人对亲人的期盼,诗人深知边塞多风雪,环境恶劣,但他仍然期待着亲人的归来,这种期盼之情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昌龄被贬谪至边疆地区任职期间,在边疆的艰苦环境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他常常在傍晚时分凭栏远眺,希望能看到一丝家乡的消息,边塞的荒凉和孤独却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