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天地不仁人去国,江山如待客登楼。
帝子苍生俱下泪,不知何处是神州。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奔放,风格豪放飘逸,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李白的诗作广泛涉及山水、酒仙、人生哲理等多个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天地不仁,让皇帝离开了都城;但江山依旧,仿佛在等待着客人登楼观赏,皇帝和百姓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哪里才是我们的神州大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离开都城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首句“天地不仁人去国”以天地不仁暗喻时局的动荡和皇帝的无奈离京;次句“江山如待客登楼”则以江山依旧的静谧反衬出人世的沧桑和变迁;后两句“帝子苍生俱下泪,不知何处是神州”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通过对比天地不仁与人世沧桑,以及皇帝与百姓的共同悲伤,展现了国家动荡时期人民的无奈和迷茫,诗人以江山依旧的静谧作为背景,更加凸显了人世间的纷扰和变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前往四川避难,李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国家命运的危亡和人民的苦难,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关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展现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