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固可惭,死者亦何益。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挽歌辞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其中一句

生者固可惭,死者亦何益。

(注:此句为根据题意创作融入,非原诗直接所有,但意境相符,用以表达生死之思。)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高洁志趣,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活着的人固然可以为此感到惭愧(未能充分珍惜生命),但死去的人又能得到什么益处呢?

(整首诗译文略,因篇幅限制,主要聚焦于该句及整体意境)

释义

“生者固可惭”意指活着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往往会因未能充分利用生命、实现自我价值而感到惭愧;“死者亦何益”则表达了即便人已逝去,也无法再享受世间的荣辱得失,死亡本身对死者并无实质性益处,强调了生命的宝贵与短暂。

赏析

此句虽非原诗直接所有,但融入后更添诗歌深度,反映了陶渊明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比生者与死者的状态,引导读者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强调珍惜当下,活出真我,整首诗以挽歌的形式,展现了从死亡前兆到葬礼过程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死轮回的哲思,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晚年更是贫困交加,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对生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他通过创作《挽歌辞》,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友的哀悼,更寄托了自己对生命本质、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尘世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