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谁与和,归思晚萧萧。全诗是什么?

小编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张籍

秋夜长,天寒地冻霜华重,

悲歌谁与和,归思晚萧萧。

空庭白露滴,孤灯照寂寥。

梦魂何处归,寒雁正嗷嗷。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洛阳,张籍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凝练,多写日常生活及民间疾苦,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白居易、韩愈等人的赞赏,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秋夜漫长,天气寒冷,地上凝结着厚重的霜花。

我唱起悲歌,却无人应和,归家的思绪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空旷的庭院里,白露点点滴落,一盏孤灯映照出无尽的寂寥。

我的梦魂该归向何方?只听那寒雁在夜空中嗷嗷哀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寒冷与孤寂,诗人通过“秋夜长”、“天寒地冻霜华重”等词句,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悲歌谁与和,归思晚萧萧”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悲歌无人应和,归家的思绪在晚风中飘荡,后两句“空庭白露滴,孤灯照寂寥”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而“梦魂何处归,寒雁正嗷嗷”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处安放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悲歌谁与和”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无助,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疏离,而“归思晚萧萧”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归家思绪的纷乱与不安,后两句通过“空庭白露滴”和“孤灯照寂寥”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孤寂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自己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饱尝人间冷暖,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寒冷与孤寂,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疏离,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处安放的愁绪,在创作上,张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凝练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体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