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丛台
唐·李商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叹息丛台下,英雄日寂寥。
金舆玉座空亡去,千古令人恨未消。
(注:李商隐有多首与“丛台”相关的诗作,但直接包含“叹息丛台下,英雄日寂寥”这一完整句式的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确切的诗作,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根据李商隐的风格和丛台的历史背景,创作了一首融合其意境的诗词,并模拟其可能的创作情境进行解析。“叹息丛台下,英雄日寂寥”这一表达更接近于对李商隐丛台诗意境的提炼或概括。)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曾经陪伴着浮云在傍晚时分归向翠绿的远山,还伴随着落日泛起秋日的声响,世间有无数擅长绘画的丹青高手,却难以描绘出我心中的一片伤心之情,我站在丛台之下,不禁发出深深的叹息,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如今都已日渐寂寥,那金碧辉煌的帝王车舆和宝座早已空无所有,千百年来,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遗憾和愤恨始终未能消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丛台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英雄豪杰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浮云”、“落日”等意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丹青手画不成”则强调了心中情感的复杂和难以言喻,最后两句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寂寥、历史沧桑的深深叹息。
赏析
这首诗以丛台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英雄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寂寥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创作背景
丛台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建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李商隐在游历或生活期间,可能曾登临丛台,并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表达历史感慨和英雄寂寥之情的诗作,虽然这首诗是模拟之作,但李商隐确实对历史和英雄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许多诗作都体现了这种情怀,在实际创作中,他可能也会受到丛台这一历史遗迹的启发,创作出类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