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若能丧尽目前机,便见庐山真面目”并非直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但“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与您的关键词意境相近,且为解读该诗的关键,为了符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将围绕《题西林壁》展开,并尝试将您的关键词融入解析之中,以体现其深层含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性格豁达,其作品多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结合您的关键词,“若能丧尽目前机”,可以理解为若能放下眼前的偏见和局限,如同跳出庐山之外,便能真正看清庐山的全貌,即“便见庐山真面目”。)
释义
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苏轼通过描绘庐山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下的不同面貌,比喻人们看待事物时容易受主观视角和局限性的影响,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有跳出自己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
赏析
《题西林壁》以景说理,哲理深刻,语言平易近人,是苏轼诗歌中的佳作,诗中通过庐山这一具体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认识事物真相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苏轼的诗歌风格自然流畅,意境深远,使得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时,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苏轼在庐山游览期间,对庐山的美景和人文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游览过程中,他不断变换角度观察庐山,发现庐山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而产生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并创作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