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东冈
宋·王安石
闻公东冈长万杉,
采芝何似商山老。
从来南北本同根,
谁得移之出蓬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是北宋变法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风格峻切,笔力简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听说你在东冈种下了万棵杉树,
比起商山四皓采芝隐居的生活又如何呢?
树木无论南北本来都同根同源,
谁又能把它们从蓬蒿之中移植出来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东冈万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句“闻公东冈长万杉”点明主题,引出东冈的杉树;次句“采芝何似商山老”以商山四皓采芝隐居的典故,与东冈种杉进行对比,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进一步阐述万物同根同源,难以轻易改变其本性的哲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东冈万杉的壮丽景象,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本性的深刻认识,诗中“闻公东冈长万杉”一句,既展现了东冈杉树的繁茂,又暗含了作者对友人(或自己)植树造林、造福一方的赞赏,而“采芝何似商山老”一句,则通过对比,将隐逸生活与世俗生活进行了巧妙的联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主题,阐述了万物同根同源、难以轻易改变其本性的哲理,使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金陵之后,此时的王安石,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通过描绘东冈万杉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本性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反思和感悟,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寄托于自然之中,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