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城桂为薪,斗米胜白玉。全诗是什么?

小星1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帝京篇十首·其四

唐·李世民

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

烟花恒不灭,霜雪未曾喧。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帝城桂为薪,斗米胜白玉。

作者简介

李世民,即唐太宗(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少年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即皇帝位后,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译文

从日观峰可以眺望到齐国的土壤,星桥连接着蜀地的门户,这里的烟花(喻繁华景象)永远不熄灭,霜雪也从未在这里喧嚣,碧绿的溪涧中流淌着红叶,青色的树林里点缀着白云,在帝城中,桂树被当作柴火来烧,一斗米的价钱胜过了白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帝京的繁华与富饶,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物价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帝京的美丽与宁静,而“帝城桂为薪,斗米胜白玉”则反映了当时物价高昂、生活成本增加的社会现实。

赏析

这首诗以帝京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城市的繁华与美丽,前两句“日观分齐壤,星桥接蜀门”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帝京的地理优势与交通便捷;中间两句“烟花恒不灭,霜雪未曾喧”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帝京的繁华与安宁;后两句“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以自然景色作为点缀,使整首诗更加生动与形象,而“帝城桂为薪,斗米胜白玉”则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物价问题,使整首诗在赞美帝京的同时,也带有一种批判与反思的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创作于唐朝初期,当时,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国家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随着国家的发展,物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李世民作为一位明智的君主,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反思,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帝京的繁华与美丽,以及物价高昂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发展的关切与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与情感,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