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洧川桥
唐·韦庄
沙渚带河碛,舆梁通洧川。
人来水鸟起,日落乱峰烟。
树色迷新邑,渔歌入暮船。
何当遂归去,耕钓老云烟。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之乱避乱江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前蜀宰相,谥号“文靖”,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词人,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致哀婉动人,对后世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沙洲上带着河中的沙石,桥梁连接着洧川两岸,人来人往惊起了水鸟,日落时分群山笼罩在暮霭之中,新城的树木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渔歌随着暮色飘入归舟,何时才能归去,在这云烟缭绕之地耕田钓鱼到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洧川桥一带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首联“沙渚带河碛,舆梁通洧川”点明了地理位置和桥梁的作用;颔联“人来水鸟起,日落乱峰烟”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颈联“树色迷新邑,渔歌入暮船”进一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尾联“何当遂归去,耕钓老云烟”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洧川桥一带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沙洲、河碛、桥梁、水鸟、群山、暮色、树木、渔歌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也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心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韦庄曾亲身经历过黄巢之乱等战乱事件,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韦庄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乱和苦难,而是选择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一种相对平静和安宁的环境中,或者是因为诗人希望通过描绘这种宁静的景象来寄托自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如何,这首诗都反映了韦庄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