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树交壁,人静霜折绠。出自哪首诗?

小星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静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月明树交壁,人静霜折绠。

寒蛩啼露草,秋蝶舞风棂。

远思随云去,闲愁逐水凝。

谁人知此意,独坐对青灯。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是唐代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认为他的诗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译文

月光皎洁,照亮了树木交错的墙壁;夜深人静,寒霜使得井绳变得脆弱易折,秋夜的寒虫在露水滋润的草丛中啼叫,秋蝶在微风轻拂的窗棂边翩翩起舞,我的思绪随着云朵飘向远方,闲愁则像流水一样慢慢凝聚,又有谁能理解我此刻的心情呢?我只能独自坐在青灯下,默默品味这份孤独与宁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首联“月明树交壁,人静霜折绠”以月光、树木、墙壁和霜折的井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颔联“寒蛩啼露草,秋蝶舞风棂”则进一步通过秋虫和秋蝶的描写,增添了秋夜的生动与活力,颈联“远思随云去,闲愁逐水凝”表达了诗人思绪的飘远和愁绪的凝聚,尾联“谁人知此意,独坐对青灯”则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月光、树木、墙壁、霜折的井绳、秋虫、秋蝶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诗人还通过“远思随云去,闲愁逐水凝”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中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可能感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能独自面对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文人墨客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和无奈情绪。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