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台筑罢尧城筑,千古纲常扫地时。全诗是什么?

梦梦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筑城怨

唐·韦庄

禅台筑罢尧城筑,千古纲常扫地时。

四海干戈终不息,一生惆怅为君知。

边烽遥映千重雪,海浪宁翻万古悲。

惆怅庙堂无计策,空令胡马渡江飞。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韦庄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禅台刚刚筑成,接着又开始修筑尧城,这标志着千古以来的道德伦理被彻底颠覆,四海之内战乱不断,我一生的惆怅与忧虑,都是为了君主和国家而深知,边疆的烽火遥映着千重雪山,海浪翻腾中蕴含着万古的悲凉,我惆怅于朝廷没有良策,只能任由胡人的战马横渡江河,肆意践踏。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禅台与尧城的修筑,象征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与国家的动荡,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国家无计的忧虑与惆怅,诗中“禅台筑罢尧城筑”一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是对现实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而“四海干戈终不息”则直接揭示了战乱不断的残酷现实。

赏析

本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诗人以禅台与尧城的修筑为引子,巧妙地引出对道德沦丧与国家动荡的批判,诗中“千古纲常扫地时”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社会道德的崩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批判精神,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烽火与海浪翻腾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的残酷与国家的危亡,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韦庄深感国家无计可施,百姓生活困苦,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惆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筑城怨》,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道德沦丧的批判,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