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南逢雁
唐·钱起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优诏东山起视师,负恩倒把太阿持。
云涛烟浪最深处,中有鲤鱼长尺余。
(注:“优诏东山起视师,负恩倒把太阿持”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钱起的某首知名诗作,可能是后人根据钱起的风格或相关历史事件创作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湘南逢雁”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知制诰,晚年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世称钱考功、钱司勋,钱起诗名早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刘长卿齐名,并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译文
在湘江之畔,斑竹的枝条随风摇曳,锦翅鹧鸪在空中飞翔,朝廷颁发优厚的诏书,邀请隐居东山的你出山统率军队,但你却辜负了这份恩情,反而倒持太阿剑(象征权力),做出了不忠不义之事,在那云涛烟浪最为深邃的地方,隐藏着尺余长的鲤鱼,寓意着深藏不露的危机或忠臣的隐忍。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湘江的自然景色,引出对一位曾隐居东山后被朝廷征召却背叛恩情的将领的批评。“优诏东山起视师”表达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和期待,“负恩倒把太阿持”则是对该将领背叛行为的严厉谴责。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湘江的自然风光引出对人事的感慨,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点题,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背叛者的强烈谴责和对忠诚的呼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性善恶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普遍关注,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层出不穷,诗人通过虚构的情境,表达了对忠诚品质的赞美和对背叛行为的谴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选拔和任用问题的思考,在实际历史中,钱起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离别赠别等题材为主,但这首虚构的诗作也体现了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诗歌创作上的多样性和深刻性。